【沙洋这十年】沙洋县畜牧发展中心:一链串珠 “畜”写发展

近年来,沙洋县畜牧发展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创新转型、后发超越”的目标和任务,坚持干在实处,力争弯道赶超,以畜禽三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主攻方向,实现一链串珠,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全力“畜”写畜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沙洋县再次跻身“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之列,获得奖励资金589万元;“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在全市考核名列第一并获得50万元资金奖励;汉江牛业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西牛”新品种,通过国家组织的专家组审定,成为继“夏南牛”之后我国培育的第二个肉牛新品种;沙洋天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全省仅此一家。今年,汉江牛业成功申报2022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畜禽种业类)“华西牛”育种创新能力提升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100万元;“华西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的创建已通过国家专家评估。

聚沙成塔,做大做强“基本盘”

精选特色产业定位。畜禽养殖是沙洋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点扶贫产业之一。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禽产业发展,将“一头猪”“一只鸡”“一头牛”三大产业纳入全县农业产业“十个一”重点工程,由县领导牵头定期进行研判督办,强力推进了畜禽全产业链建设。

精兵布阵创新进位。县域畜禽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三条畜牧全产业链已初具雏形。选育“一头猪”。2020年沙洋牧原农牧有限公司落户沙洋,拟投资5.2亿元,已建成并投产3个养殖场,产能达到20万头,后续 5个场建成投产后生猪产能可达68万头。牧原、正邦、双胞胎等大型养猪企业先后落户沙洋,极大地推动生猪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道路。培育“一只鸡”。沙洋天佑、荆门力隽、湖北晨祥等一批大型蛋鸡养殖企业纷纷落户沙洋。2017年,引进华牧公司在沙成立沙洋天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新建标准化场房,存笼蛋鸡65万只;力隽公司100万只蛋鸡场已建标准化鸡舍4栋,存笼蛋鸡达到15万只。蛋鸡“124”模式(阶梯式蛋鸡舍改层叠式蛋鸡舍)得到大力推广普及,蛋鸡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养殖成为新潮流,全县蛋鸡常年存笼保持700万只以上。繁育“一头牛”。沙洋县汉江牛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华西牛”全国四大育种基地之一,是湖北省唯一承担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华西牛”新品种培育项目的企业,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现存栏西门塔尔牛1300余头,种公牛供应全国各地,公司致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中国肉牛市场65%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

精心服务奠定地位。通过持续向内挖潜扩规、向外招“畜”延链,不断聚合畜禽养殖能量,夯实畜禽养殖基本盘。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万头以上规模猪场20个、万只以上规模鸡场124个、千头以上规模牛场5个,创建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个、省级示范场21个、市级示范场22个。2021年,全县生猪存栏47.2万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数44.08万头的107.1%;生猪出栏87万头,比2020年的51.3万头增长69.6%;家禽出笼1150万只,存笼1025万只,比2020年略有增长;牛出栏4.5万头,存栏9.2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7.5%和6.2%;禽蛋产量4.12万吨,同比增长7.5%。

聚力攻坚,织密织牢“防控网”

畜牧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为此,沙洋县畜牧部门整合力量,聚精凝神,织密织牢疫病“防控网”,实行关口前移,力争将畜禽因病死亡率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养殖户提质增效,畜禽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全民动员,打好“预防针”。一方面,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全面动员,扎实开展全域“春防”“秋防”工作,提前打好动物疫病防控“预防针”。对猪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集中强制免疫,提高免疫密度和抗体合格率。另一方面,全面实施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政策,引导规模养殖场申报和开展强制免疫“先打后补”。2021年,抗体合格率同比提高2.6%,其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抗体合格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免疫密度平均达99%,抗体抽检合格率均达85%以上。

布点设卡,筑牢“桥头堡”。近年来,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稳产保供压力越来越大。沙洋县全面落实“外堵内清”和“一个封住、七个管住”的防控措施,按照《湖北省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十条》要求,立足常态化防控,抽调公安、市场监管、交通、畜牧等四个部门人员参加,设置常态化非洲猪瘟检查站8个,全天候对出入境生猪及其产品开展查证验物,严防外疫传入;同时常态化督查泔水禁养、监测预警、消毒灭源和贩运经纪人及车辆备案等工作,有效防范内疫发生。每年开展疫情排查1.5万次以上,消毒灭源场所面积80余万平方米。

科技提能,推行“智慧+ ”。提高畜牧科技养殖水平是畜牧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人防、技防、物防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高素质农民(畜牧)培训工程,聘请专家、教授和业务骨干,组织开展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养殖场规范化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每年培训各类人员300余人次。同时建立畜牧科技示范户和畜牧科技指导员制度,选聘24名畜牧科技指导员,定期对全县144个畜牧科技示范户、手把手、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湖北智慧兽医”平台作用,全县800余家规模养殖场都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实行网上直报,源头管控,定期开展用药、用料等检查,从生产、销售到运输各个环节、全过程开展监管,并同步填写纸质台账,实行线上线下双向监管,确保养殖全过程可溯源。

聚焦破冰,补齐补足“产业链”

注重龙头引领。以牧原公司为龙头,稳步推进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分割冷藏“一头猪”全产业链。稳步推进牧原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并配套建设饲料厂。以沙洋县天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引领,打造饲料加工-蛋鸡育雏-蛋鸡养殖—屠宰分割-蛋品交易、蛋品加工“一只鸡”全产业链。推进完成天佑公司100万只青年鸡场建设;力隽公司新建完成30万只蛋鸡标准化鸡舍。依托蛟龙食品,打造畜禽养殖-蛋品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加工链条。以十里铺镇“风干鸡”产业为支撑,打造畜禽加工-产品分割-对外销售链条。以汉江牛业为标杆,打造“华西牛”国家核心育种场,形成良种选育-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产业链。 “华西牛”育种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推进沙洋县畜禽种业振兴。

注重绿色引路。积极争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资金6000万元,整合畜禽养殖节能减排资金1680万元,全力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方针,精心制定一场一策,建设和完善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等环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全县共改造升级畜禽规模养殖场564家、养殖专业户866家。指导建设漏缝地板+异位发酵床模式521栋、皮带传输清粪和末端皮带传输+生物有机肥养鸡模式123栋、场床一体养牛模式26栋。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1.62%,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建成粪污资源化利用第三方服务组织2个、大型沼气工程2处、种养结合集中消纳示范基地10处,配置粪污收集车辆14台,基本实现粪污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通过建设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大型沼气工程、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标准化改造等三大举措,实现了区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场内小循环。扎实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和生态牧场创建,打造了2个“周边水土净美、养殖环境优美、畜产品安全味美”的生态牧场。积极引荐李市镇沙洋牧原一场与刘淌村林果基地联姻,打造“猪-沼-果”模式;积极促成官当镇沙洋牧原六场与运河新村的蔬菜基地联姻,打造“猪-沼-菜”模式。

注重招联引“畜”。引进荆门雯娜鼎匠食品有限公司,在沙洋经济开发区建设畜禽熟食制品加工产业园,年产肉制品10万吨,推动畜禽产业由单一养殖向前端和末端全产业链的转型,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促成汉江牛业与北京首农食品集团(上市公司)联姻,共同投资建设“华西牛”国家核心育种场。通过牵线搭桥,让畜禽三大产业链条借力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通讯员:喻才

编辑:常泽玄

审核: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