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洋县农村,有这样一个草根群体,他们在为生活而创业的同时,还执著于所热爱的文学创作。日前,笔者被他们执著又无悔的文学梦所吸引,走近其中两位年轻的创业者,聆听他们在创业路上不平凡的文学梦想,感受他们的追梦历程,以及他们心中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忙里偷闲的文学梦
刘春红:执笔书流年
这个与中国女子举重运动员、2008年奥运举重金牌得主同名的沙洋村姑,在沙洋县高阳镇王集村从事着养殖业。
夫唱妇随的恩爱情
刘春红从小喜欢文字,1993年在江苏省的《泰州市报》上发表了处女作《糖榴子》,1994年参加湖北省作协举办的文学大赛获优秀奖,其散文作品《铁军》被收录在1994年文学大赛《优秀作品选》一书中,后因各种原因停笔16年。1998年结婚时,夫家刚经历了一场洪水淹没鱼塘的劫难,家里经济拮据,她拿出结婚时的压箱钱加上贷款所得修复了鱼塘,和丈夫一起住到了鱼塘边的简易房里,开始了养鱼、种地的生活。2010年,她和丈夫在鱼塘边又建起两栋猪舍,开始新的创业。如今,从母猪的配种到小猪的接生,从疫苗的注射到猪病的防治,关于养殖的技术她都如数家珍。
照料逐渐壮大的饲养场
在养殖过程中,她喜欢宅在家里看书。2015年,她开始接触到网络,在各种文学网站上看到别人的文章时,她沉睡了多年的文学梦被重新唤醒,几乎被粗糙生活磨灭的文学激情又被点燃。于是,她再次执笔写流年,开始了乐此不疲的读书与写作。
常与女文友促膝交谈
业余写作是一条很艰难的路,她已步入中年门槛,上有老下有小,担任着多重角色。虽然现实的生活,劳碌又烦琐,平淡亦平凡,但文字是自由的,在刘春红与文字一次次的倾心交谈中,创业路上的苦乐生活便丰盈生动起来。在繁重的养殖操劳之余写作,被她认为是最好的休息和最大的快乐。她对文字的热爱程度、对梦想的追求胜过任何劳力的摧残和生活的重压。
她说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用文字记录最真实的生活,让自己苍白的人生,在文字里绚丽、永恒。
由于笔耕不缀,她的收获也是可观的。至今,她已在省市级、地方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次。2016年10月她当选为市第九届人大代表,现为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沙洋县作协会员,绝句小说新文体(筹委会)执行会长,并入选湖北省第七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
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是他的必修课
王雄:为移民文化代言
王雄,一位80后土家汉子,多年来从事着装潢事业,现为沙洋县政协常委、市政协委员。
工作时精益求精
2000年4月因三峡大坝蓄水建设,王雄跟随父母举家迁移来到江汉平原的沙洋县沙洋镇。那年他还未满18岁,刚去荆州学习装潢手艺1年多,便遇到故乡的整体搬迁,由此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巨大的变动。
走的那天雨下个不断,就像移民们难舍故土的眼泪,深深铭刻在他的心里。来到沙洋,面对一望无际的平原,王雄与父老乡亲们无不感到陌生和迷茫。
干一行 爱一行,坚持吃苦耐劳
住房需要自建,由于学了装潢手艺,父亲便将建房的重任交给他,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便独立接洽装潢生意,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很快在“圈内”有了名气,如今还有了自己的装潢事业。
时间久了,他学会了本地的弹舌音,平日里,就用峡江方言和弹舌音在亲朋好友间流利地切换交流。但这样的切换并不能抹去他对故土的怀念。曾经居住的老房子被江水淹没之后,他对故土的怀念愈发浓烈,浓烈到只能用文字来抒发情感。起初,他的文字仅局限于个人的相思和感慨,后来读到荆门作家李诗德的诗集《水埠头》,受其影响开始转为“移民群体”写作,日积月累,他坚定了为“移民文化、土家文化”代言的写作理念。
寄情于景,寻找创作灵感
2015年,王雄花了近十年时间写作完成的散文集《从峡江到平原》入选“湖北青年作家丛书”第三辑,并由湖北省作协联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次年4月,市文联、市作协召开了他的散文集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著名作家叶梅老师受邀出席,她高度评价王雄的文章为“非转基因的原生态”写作,是移民题材类“填补空白”的“移民历史”写作。2016年5月17日,中国作协创研部评论家李朝全在《人民日报》发表王雄散文集评论文章——《家乡是一种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移民群体的广泛关注。今年4月,由省作协推荐,王雄被鲁迅文学院录取为“第28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未完成的第二本散文集《在沙洋》于2017年8月2日刊登于中国作协《文艺报》,引起社会各界对沙洋移民的高度关注。省、市“创文”工作小组将他所在的三峡土家族村作为“示范村”“典型村”,他的“代言”很大程度上为宣传沙洋、推介平原三峡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为三峡移民工程的一位亲历者,王雄的非虚构写作,与旁观者的写作相比,显得尤为真切。他将生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从峡江到平原的初步“行走”,记录了移民群体从被动移民到主动扎根的真实过程。(郭军华 余国彪 文/图)
来源:荆门日报
责任编辑:李梅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