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见证革命历史的红色货币——大江币

安徽省安庆市档案馆里珍藏着一组由大江银行发行的钱币,即“大江币”,曾为巩固皖江根据地、发展生产、粉碎敌人的军事封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42年,为阻止日伪利用法币和伪币掠夺抗日根据地,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要建立独立与统一的金融制度。新四军七师开辟皖江根据地后,根据时任中共皖江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的指示,在皖中行署所辖金库的基础上,成立了以皖中行署财经处处长叶进明为行长的大江银行,向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广泛发行大江币。

大江币最初印钞时使用脚踏的圆盘机,币值有一、二、五元三种,石印版的币值有一、二、五角三种,没有铅版。由于技术原因,钱币的发行量太小,无法满足根据地市场上货币流通的需求,无法把法币和伪币挤出根据地。为扩大发行量,在皖江区党委和中华书局印刷厂的共同努力下,1943年至1945年间,大江银行先后发行了多种面额、版面的大江币。

由于大江币的信誉较高,根据地人民大多数把手中尚存的法币拿来兑换大江币。大量收集的法币,一部分作为到敌占区采购进口物资之用,一部分上交新四军军部,供地下交通急用。大江币通行于各大商行,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的物资交流,也提高了新四军七师部队的供给水平。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国共签订了“双十协定”。9月,新四军七师及皖江地区党政府机关奉命北撤。为了让根据地人民经济上不受损失,皖江区党委命令大江银行立即停印大江币,标价拍卖大量公粮、公物和日用品,大量收回大江币,然后监护销毁。

大江币的发行,缓解了皖江根据地面临的巨大财政压力,为抗日前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时过境迁,大江币的使命虽早已结束,但它承载着的军民团结一心、抵制日寇的历史将被永久铭记。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