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新村30号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位于南京“总统府”东侧,包括梅园新村30号、35号和17号。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谈判,历史上称为“南京谈判”。中共代表团即将抵南京时,国民党政府将梅园新村30号、17号征收后,交给中共代表团使用。代表团进驻后,因工作需要又购置梅园新村35号。
梅园新村30号院内
梅园新村30号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室及卧室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当年工作和居住的地方。院内有一幢灰墙红瓦小楼,楼下左边房间是会客室,周恩来、董必武以及中共代表团的其他负责同志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民主人士、国际友人和新闻工作者,向他们阐述中共的正确主张,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争取广大爱国人士和国际进步力量的同情、支持。会议室中间的圆桌上放着一碗雨花石,红的殷红,绿的碧绿。会客室对面是周恩来、邓颖超的办公室和卧室。中共代表团进驻后,为防止特务的监视和破坏,将30号的院墙加高了一倍,还在传达室和后边西晒台上各加盖了一层小楼,不仅解决居住拥挤问题,还可以挡住特务视线。
梅园新村35号
梅园新村35号是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钱瑛等同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是以廖承志夫人经普椿的名义购买的。这栋建筑是家庭住宅样式,布局紧凑,有一幢二层小楼和两间平房。楼下左边房间是董必武的办公室,再往里是仅有八平方米的斗室,住着董必武和夫人何莲芝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中共代表团进驻后,为了工作的方便与安全,将梅园新村31号特务监视站相通的原有大门堵死,在东边开了一个小门,与梅园新村30号相通,并在小院内加盖了两座小平房,以此挡住31号特务的视线。东边平房是政策研究办公室;西边平房是警卫室。
梅园新村17号
梅园新村17号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所在地,与梅园新村30号隔街相望,与35号同为家庭住宅样式,整体墙面是水泥砂浆饰面,表面做拉毛处理。院内有两幢二层楼,北面一幢是代表团新闻组、外事组、电讯室以及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办公的地方;南面一幢,是代表团进驻之后加盖的,楼上是代表团工作人员的宿舍,楼下是饭厅,也是中共代表团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的会场。1946年11月16日,周恩来最后一次在这里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会上,周恩来严正指出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在10个多月的谈判过程中,中共代表团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为实现和平作出了真诚不懈的努力,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了肩负的重要使命,由于国民党一意孤行,坚持独裁分别的内战政策,谈判最终破裂。在此期间,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在国统区广泛地领导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争取朋友,教育人民,对开辟第二条战线,加速解放战争胜利和迎接新中国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解放后,原中共代表团驻地梅园新村30号、35号、17号随即被人民政府妥善保护。1961年,初步建成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纪念馆,对内开放。1977年,南京市委决定建成对外开放的纪念馆,定名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1978年,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被列入首批江苏省革命文物保护名录。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