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尽管历史的烟云已经远去,但每当我们从那些散落在各地的红色历史遗址遗迹前走过时,依然会心潮澎湃。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三峡集团在建设大国重器、推动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精神,使之成为三峡人特有的红色基因和内在气质。从湖北宜昌的三斗坪到云南乌东德的皎平渡,从追风逐日的戈壁荒漠到波涛碧海,从共抓长江大保护一线到助力脱贫攻坚的驻村点,三峡人筚路蓝缕、埋头实干,助力这些红色热土沧桑旧貌换新颜。
让我们一起解码属于三峡人的红色地标,回望百年奋斗路,扬帆起航新征程。
红色地标之走进浙江杭州
钱塘江支流新安江上,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县境内,有一座地位极其特殊的水电站。它是我国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被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它是新中国水电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水电发展历史的一部“活档案”。
红色地标解码
1954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华东地区经济用电日趋紧张。
当年3月,正在浙江视察的毛泽东问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江华:“为了解决浙江工业发展动力问题,听说你们在做新安江的文章?”
江华回答道:“新安江电站建设起来,浙江的电力就没有问题了。”
毛泽东说:“你这想法好,新安江要建大型水力发电站,但你们不能仅想浙江,还要为上海、江苏、安徽作贡献。如果新安江电站装机容量有个几十万千瓦,每年发几十亿度电,那将是对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工业的一个大推进。”
当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建设新安江水电站。在这一大背景下,11月,上海水力发电勘测设计局成立,这是三峡集团上海院的历史源头。
肩负着党和国家的信任和重托,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滚滚热潮,以潘家铮院士为代表的第一代上海院人秉持筑梦江海、科技报国的初心,义无反顾地奔赴水电站工地。1960年4月22日,第一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正式发电。新安江水电站成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
周恩来总理为这一创举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感悟今昔巨变
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为我国建设葛洲坝、长江三峡等大型水电站积累了宝贵经验,输送了大量人才和技术,被誉为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丰碑。
建成后的几十年里,新安江水电站一直是华东电网的主力发电厂,巅峰时曾为华东地区提供68%的电力能源,解决了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用电问题。
这座由近两万名技术人员与工人,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令国内外水电专家交口称赞的奇迹,如今还发挥着调频、调峰、紧急事故备用的重要作用。
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来袭,新安江水电站顶住了华东电网的频率波动,持续为华东地区输送清洁电力。
2020年夏天,国内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受强降雨持续影响,新安江水库开启9孔泄洪道泄洪,缓解浙江、安徽等地防汛压力。
六十多年峥嵘岁月,巍峨矗立在铜官峡谷的新安江大坝依然是人们心中的“宝藏工程”。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游客前来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从筑梦新安江到圆梦三峡,从华夏大地到蜚声海内外,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