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辽宁日报报道组走进辽宁地方志,去寻找辽宁大地上有关抗美援朝的记载;走进《东北日报》,去了解辽宁人民最真实的抗美援朝“日记”;走进各类抗美援朝遗址遗迹,去体味时光深处的热血与豪迈。经过2个多月的时间,报道组翻阅了71本地方志、1000多期的《东北日报》,走访了十几个抗美援朝遗址遗迹,推出特刊《独家记忆:〈东北日报〉和辽宁71本地方志中的抗美援朝》,谨以此特刊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致敬不朽的英雄,致敬伟大的祖国,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辽宁东部与朝鲜北部隔江相望,唇齿相依。朝鲜战争爆发后,战争发展的态势与中国人民息息相关,更与辽宁人民息息相关。那时候,每天的《东北日报》都会刊发大量前线的消息:战火燃烧到哪里?距离鸭绿江有多少公里?当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后,抗美援朝战争成为辽宁人民心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上前线,志愿军战士爬冰卧雪,靠着血肉之躯奋勇杀敌;保供应,辽宁儿女出钱出力,掀起一个又一个生产高潮。70多年的时光倏忽而过,巍巍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塔隔江守望东方。那70多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角突破时空的屏障,嘹亮的号声承载着超乎寻常的力量,告知今天的人们——这里距离火线最近、距离战场最近、距离记忆最近。
这里距离战争最近
辽宁距离战争有多近?事实上,抗美援朝战争前夕,战火已经蔓延到了中国国土。我们不能忘记,1950年8月27日7时04分,美国9架空军飞机侵入我国辽东边境上空,扫射车站、机场等建筑物,炸伤居民24人。在这一天后的2个多月中,美国空军出动151批次、上千架次飞机侵入我国领空,赤裸挑衅。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烧到鸭绿江畔。从1950年11月后的《东北日报》上,我们总能在头版发现这样的消息:“二十六日美机入侵七次 盘旋侦察并轰炸桥梁”“二十八日一天中美机入侵达十六次 两次炸我辑安江桥”……这样的空袭消息均来自“本报讯”,大多有人员伤亡的报道。侦察、扫射、轰炸,美国空军挟带着疯狂的战火不断挑衅,严重侵犯我国领土、威胁人民安全,激起了辽宁各界人民的极度愤慨。为保卫祖国安全及援助朝鲜人民,全国人民纷纷行动起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里距离火线最近
辽宁地区位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直接后方,与朝鲜一江之隔,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运输车、担架队、医疗队、慰问团都需要从这里过江。根据抗美援朝历史研究专家卢骅的统计,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以东北人为主。首批入朝的志愿军第38军、39军、40军和42军,都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的精锐部队,许多干部和战士是东北人。正因如此,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指战员们对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有着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战斗意志更加高昂。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过往的人员络绎不绝,辽宁人民担负起后勤保障的重任。他们热情地接待来往的志愿军、伤病员和各类赴朝支援人员。除了机关、团体、学校分别负责接待外,还有大量群众自愿腾房接待。有的村民专门为过往部队设立开水站,用自己平时积攒的钱买茶叶,用最好的高粱米、大米炒成糊米,装在碗里,泡成水,供给过往的战士们。这里距离战场最近,这里的故事最暖人心。
这里距离记忆最近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当年的“时代最强音”,每个辽宁人都曾参与其中。70余载时光匆匆逝去,曾经的青年已是耄耋之龄,但每每谈及抗美援朝的故事,他们都记忆犹新、感慨万千。通过他们的讲述,家人、后辈以及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了那些感人的故事,使得这段历史从来不曾远去,时隔70年,依然距离我们最近,并已深深镌刻在每个辽宁家庭的血脉之中。当然,承载这段记忆的还有鸭绿江畔的断桥、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沈阳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散落在辽宁大地上数不清的抗美援朝历史遗迹。近些年来,一批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通过对他们身份的确认、亲属的寻找,我们无数次地回顾抗美援朝历史、缅怀“最可爱的人”,从而不断走近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经过时光的洗礼,这些记忆中沉淀了无数感人的故事,需要今天的我们去挖掘、去倾听、去讲述。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