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新坍镇贺仁村,有一座贺仁桥,是当地政府为纪念贺仁烈士而命名的。
贺仁桥
贺仁,湖南省醴陵县人,1913年出生,从小家境贫寒,7岁丧父,11岁丧母,无兄弟姐妹,生活无着落,在地主家做伙计度日。21岁那年,贺仁投身革命,参加了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贺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部队来到盐阜地区,任新四军3师21团1营3连连长;1942年,任射阳县总队2营4连连长。1943年秋天,党组织把贺仁从县总队调来接任四区武装大队长。人们称他“老红军”“贺大队长”。
贺仁具有较高的军事领导才能,分析问题精辟,考虑问题周到,带兵打仗机动灵活。他领导的区大队和民兵经常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出入敌人的据点,转战黄沙河畔,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和地方恶霸土匪。他坚持反“扫荡”、反伪化斗争,反奸除霸,发展扩大人民武装,严格执行军队纪律,通过封锁线运粮,组织生产。他带领区队曾经三次在蒋家码头伏击敌人。1944年8月,在两次伏击敌人后,贺仁又得到了情报,敌人将会再次来“扫荡”。贺仁立即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战略部署。散会后,贺仁让四区区长徐浊之把临时指挥所设在村民陈树春的家里,并且连夜埋伏在蒋家码头到陈家码头这一段路上。由区队和民兵组成埋伏队伍,一共200多人,隐蔽在两个码头的堆堤两面,随时准备打击敌人。
贺仁桥
到了黎明时分,狡猾的敌人从靠渔湾据点向南走来,他们三人一组,七人一队,稀稀拉拉、走走停停。因敌人的军犬发现情况拼命地叫,一组敌人便停了下来。贺仁一声令下:“打!”手榴弹声、枪声响成一片。走出伏击圈的敌人听到枪声,顺着土堆向区队包抄过来,被伏击的敌人组织机枪手还击,靠渔湾的敌人闻讯也赶来增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贺仁一面英勇战斗,一面指挥部队撤退。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他只留下自己和三个队员担任掩护任务。最后,他又让身边的三个队员也撤下去。在最后的撤退中,他不幸头部中弹,流血不止,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贺仁村内的贺仁革命烈士纪念碑
贺仁牺牲后,同志们无限悲痛。四区区政府在长安乡安洼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烈士的牺牲地老坍乡改名为贺仁乡,以永远纪念他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沿袭至今为贺仁村。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