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辽宁日报报道组走进辽宁地方志,去寻找辽宁大地上有关抗美援朝的记载;走进《东北日报》,去了解辽宁人民最真实的抗美援朝“日记”;走进各类抗美援朝遗址遗迹,去体味时光深处的热血与豪迈。经过2个多月的时间,报道组翻阅了71本地方志、1000多期的《东北日报》,走访了十几个抗美援朝遗址遗迹,推出特刊《独家记忆:〈东北日报〉和辽宁71本地方志中的抗美援朝》,谨以此特刊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致敬不朽的英雄,致敬伟大的祖国,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
每次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前,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相关工作人员都会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操作台防危防腐、整理设备消毒等。遗物入库后要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消杀,还要定期到库房查看和清理浮尘。接下来就是另一项重要工作,对回国遗骸随附的烈士遗物进行整理和登记造册。工作人员怀着崇敬之心,为烈士的遗物量尺寸、拍照、登记造册,建立电子化档案。
志愿军烈士的遗物是还原他们身份最有力的物证。我们都知道,当年朝鲜战场上的战斗非常惨烈,许多战士牺牲后只能找个安全的地方就地掩埋。时隔70余年,仅凭没有任何标记的骸骨,怎么能确定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呢?被确认身份的烈士又是如何认定的?
首先,确认骸骨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步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目前已达成共识的具有代表性的鉴别物品有:纽扣,四个扣眼的纽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制服上特有的标志;鞋底,志愿军军鞋鞋底的汉字和特殊花纹;军用铁锹的手柄,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的铁锹是木质手柄。
在整理遗物的过程中,有一些扭曲的水壶,这是战士们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还有一些带孔的头盔,这是战斗时留下的印记。在第七批归国的志愿军遗物中有一个刻着“吴雄奎”名字的印章,由此确定烈士姓名和身份。通过查找战史和军史档案,最终确认他生前是一名侦察兵。同时,在他的遗物中还有一个手电筒,因此推测是他执行侦察任务时的工具。
还有的烈士贴身衣物中珍藏着纪念章,比如抗美援朝纪念勋章、人民胜利徽章、毛主席像章等;志愿军随身携带的军需用品也是甄别方式之一,比如军装肩带、手电筒、制式水壶,都是志愿军专用的。当然也有些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个人用品,比如钢笔、印章、皮带扣,这些遗物也隐藏着确定英烈身份的关键线索。
确定了志愿军的身份,接下来更难的事就是确认烈士的名字了。9批913名回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只有30多名身份得到确认,余下的都是无名烈士。而这些身份得到确认的绝大部分又是因为在他们的贴身遗物中找到了刻有名字的印章。
哪些志愿军战士会随身带着印章呢?王春婕解释有些志愿军战士不会写字,上了战场要给家人写信,这部分人在离家前就提前刻好印章随身带着。让别人代写家信后,再按上自己的印章。还有些从事文书或者通信工作的志愿军战士也会配有印章,这些人的印章被发现后不仅确定了烈士身份,也有助于确认他的兵种和职务。
一枚四四方方的印章静静地陈列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柜里,在射灯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是2014年接收在韩志愿军遗骸时交接的赵国巍烈士遗物。
2019年4月3日,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交接时,许玉忠烈士的遗物中有一枚印章、一粒纽扣和一面圆镜。在这些遗物的助力下,许玉忠烈士在牺牲68年之后与河北省沧县赵官村的家人们“团聚”。许玉忠烈士,生前为第60军181师543团副班长,于1951年牺牲。
2021年确定身份的4位烈士中,展志忠、林水实、吴雄奎就是带有印章的烈士,均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73师218团。
可喜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科技手段不断突破,在社会各界和党史、军史、法医、地方志等专业研究机构的通力协作下,在第七、第八和第九批归国志愿军英烈中,终于实现了“烈士无名变有名”的愿望。目前随着9批在韩志愿军遗骸回国的遗物共有9000多件,其中以30余枚印章为线索,通过查找档案,发动社会力量,进行DNA检测等方式,最终确认了10位烈士的身份,并且帮助他们找到了亲人。确定的烈士英名,也迅速地被镌刻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英烈墙上。
王春婕在烈士陵园工作至今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无数烈士家属坚持寻找亲人这份执着让她感动,她希望通过在工作中献出的这份微薄之力,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心愿。因此,在整理烈士遗骸和遗物时她保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不漏掉任何一点的线索,更细致地挖掘烈士遗物背后的故事。
目前回国的很多烈士仍是“无名”状态,社会各界希望通过整理志愿军烈士的遗物发现更多的线索,还原他们的身份并找到他们的亲人。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