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家书屋成为点亮乡村的“文化灯塔”

在“9·28”孔子诞辰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的农家书屋以“深化乡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为主题,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一系列形式多样、贴合农民实际需求的阅读活动,持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曾经,农民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如今,农家书屋的建设,恰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这片干渴的土地。“农家书屋门前开,大千世界送进来。”农家书屋工程自2005年起步发展至今,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60多万家,覆盖了全国具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农家书屋不仅改变了乡村的文化生态,更悄然重塑着农民的精神世界。这些农家书屋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少数书屋使用率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农家书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公共文化五大惠民工程之一,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做优做强一批、提高完善一批、整合调整一批”,推动农家书屋改革提升,打造农家书屋“升级版”,真正把农家书屋建好、用好、用活,让农家书屋成为点亮乡村的“文化灯塔”。

“屋”不在大,有书则雅;书不在多,有用则灵。农家书屋何以“屋”尽其用,首先要藏好书,要选农民群众乐读爱看的书。农家书屋的书籍为宣传部门集中配送和社会捐赠,少数地方因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够,存在供需不匹配问题,往往是理论类、文学类、历史类、少儿类图书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健康养身等图书缺乏,且缺乏及时更新,无法适应农业生产新形势,难以满足农民群众阅读需求,不少图书被束之高阁、成了摆设。要紧贴群众需求,让农家书屋内容供给更加精准。只有群众需要什么图书,农家书屋就能提供什么图书,才能真正发挥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农家书屋要念好“农”字经,把选书权交给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推进百姓点单,解决图书内容不合口味的问题。如湖北省黄石市推出“群众点单”,实现全市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目录中“群众点单书籍”占比超过50%。甘肃省武都区269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标准化配置,年均更新图书超1.2万册,涵盖种植养殖、政策法规、文学艺术等12大类,还增设了“扫码听书”数字终端,满足不同群体阅读需求。

让农家书屋“活”起来,让群众的“精神粮仓”“富”起来,才能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现在农民群众的口袋富裕了,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要求农家书屋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用好书”转变。各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将农家书屋和基层各类设施、场所、项目相结合,整合共享资源,进一步强化书屋功能,提升书屋使用效能。农家书屋小阵地,精神文明大粮仓。农家书屋有书、有阵地,活动则是聚集人气的载体。阅读活动多了,自然就会有人气和热度。农家书屋要立足村民的需求导向,常态化开展读书会、亲子阅读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群众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农家书屋要推行服务功能多元化,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融合共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活动空间、文化空间。近年来,湖南省农家书屋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弘扬特色文化,“农+”书屋共建、“农+”特色文化、“农+”文旅融合、“农+”乡村振兴的多元共建创新模式遍地开花,一个个家门口的“精神粮仓”、乡村的“文化地标”正以接地气、聚人气、有朝气的时代笔触,画出丰富农家书屋服务、充盈群众精神内涵的“最大同心圆”。

农家书屋,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堡垒,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粮仓”。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建好、用好、用活农家书屋,将农家书屋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延伸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触角,结合“全民读书日”、“全民健身日”、“文艺点亮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活动,开展送图书、送春联、送电影、送文艺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文艺需求,让农家书屋真正惠民利民,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加油站”、农技知识的“播种机”、新型农民的“孵化器”,让美好生活从农家书屋起航。

作者:何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