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叽——啾叽——”走进位于沙洋县曾集镇的湖北豚盛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此起彼伏的轻细叫声扑面而来。圈舍里,一只只圆滚滚的豚鼠身裹柔软绒毛,白的像雪球、花的似奶糕,正凑在食槽边小口啃食新鲜橡草,圆溜溜的黑眼睛时不时抬头打量,模样憨态可掬,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摸一摸。
“这些小家伙,可是我们的‘致富宝’!”公司总经理文军蹲在圈舍旁,熟练地拿起一把橡草撒进去,看着豚鼠们争抢进食的模样,眼里满是笑意。谁能想到,这位“豚鼠养殖专家”,最初与豚鼠的结缘,竟源于一次福建走亲戚的偶然经历。
2013年,文军到福建走亲戚,在当地集市上第一次见到了豚鼠。“当时问了价格,一斤要60块钱,比猪肉贵不少!”文军回忆,更让他心动的是,豚鼠模样讨喜,听当地养殖户说,这小家伙抗病性强,没有猪瘟、鸡瘟那样的烈性传染病,还特别“好养活”,白菜叶、萝卜叶、南瓜藤这些农村常见的农作物,都是它的“美食”。彼时,文军家里正养着猪,深知养猪风险高、成本大,正琢磨着转型。“既然豚鼠市场行情好、风险低、成本也不高,不如试试!”抱着这样的想法,文军当即在福建考察起豚鼠养殖,下定决心把这门生意引进家乡京山。
可创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起初,文军在河南一家小厂购置了5000只豚鼠种苗,满心欢喜地盼着丰收,没成想却遭遇了“当头一棒”。“种苗质量太差,可能是近亲繁殖的,加上我们没经验,没几天就开始大批死亡。”文军痛心地说,最后5000只种苗活下来的还不到2000只,不仅亏了钱,更让他一度想打退堂鼓。但骨子里的韧劲让文军没有放弃,他总结教训,意识到种苗质量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不能贪便宜,一定要找规模大、懂技术的养殖场引种!”此后,文军四处考察,终于在2015年从正规大厂引进了优质种苗,豚鼠的成活率一下子提了上来。
在养殖技术上,文军也慢慢摸索出了“门道”。“豚鼠的食物看着简单,实则有讲究。”他指着圈舍旁的饲料区介绍,每天早晚两次喂食,以自种的橡草为主,搭配干净的干稻草,还要加少量精饲料。最初,精饲料是他自己用玉米粉、豆粕、米糠等原料拌制,后来规模大了,为减少工作量,又反复试验了一二十家厂家的小猪料,最终选定了一款,一用就是七八年。
从2013年京山初养,到2019年搬到纪山镇建厂,再到2024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落户曾集镇,文军的豚鼠养殖事业越做越大。如今,他的养殖场主打英属短顺豚鼠,分为实验用、肉食和宠物三大类:白色、花色豚鼠凭借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成了西安、南京、上海等地大学、医学院、制药厂的“香饽饽”,广泛用于免疫学、营养学等研究;黑色豚鼠则深受广东、福建肉食市场青睐,年销量稳定在3万到5万只。目前,养殖场月存栏量1万到1.5万只,年销量达8万到10万只,产值300万到500万元。
养殖场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村民雷学元夫妻俩在这里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喂饲料、打扫圈舍。“管吃管住,每人每月4000块钱,离家近,活儿也不累,比在外打工强多了!”雷学元笑着说,看着这些可爱的豚鼠,干活都有劲儿。
谈及未来,文军信心满满。“明年计划把年产量翻一倍,存栏量扩到20万只!”他还有个更大的心愿,就是带动周边10到30户村民一起养豚鼠,“我会把技术教给大家,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更多乡亲跟着这小家伙一起增收致富!”阳光下,圈舍里的豚鼠们还在欢快地进食、嬉戏,它们小小的身影里,不仅承载着文军的创业梦想,更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记者:王紫优 胡金艳
编辑:常泽玄
审核:舒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