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好愿景到幸福实景 ——沙洋县李市镇联盟村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本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农村“厕污垃”治理到“清保行动”,再到“清洁家园”,我市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生动实践。本报今起开设“探访美丽乡村”专栏,记录荆门乡村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蝶变轨迹。

驱车从沙洋县城出发,沿着西南方向前行,不到半个小时车程,便可到达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李市镇联盟村。走进联盟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铺展在眼前: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通村达户,村民房前的花园庭院花果飘香;田间大棚里各类蔬菜长势喜人;议事亭廊内笑语盈盈,村民满脸幸福地谈论着村里的新变化。

从昔日的荒芜到如今的繁盛,联盟村的蜕变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面貌,也成为了荆门乡村蝶变的生动范本。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华丽变身

秋风习习,联盟村村民熊明发的庭院里却依旧生机盎然。金黄的柑橘挂满枝头,各色菊花、太阳花、紫罗兰竞相绽放,与红彤彤的仙人掌果实相映成趣。

“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杂草垃圾,现在出门就是柏油路,房前屋后都是花果,住着舒心多了。”谈及环境变迁,熊明发感慨万千。

曾经的联盟村,道路坑洼、沟渠积淤发臭、人居环境“脏乱差”。为改变这一现状,联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昌洪带领全村掀起了一场环境整治的“攻坚战”。

2024年上半年,孙昌洪意识到,要彻底改变村里的面貌,必须转变思路,要将环境整治从“村干部干、村民看”,转变为以村民为主体的共建共享工程。这一想法迅速得到响应,他随即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发动村民进行房前屋后大扫除。

“美丽家园建设,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联盟村村民张文林是一名老党员,也是整治工作中的积极践行者,“作为党员,我要率先垂范。”工作一开展,他便带头冲在最前面。

清扫之后,村里统一采购物料,村民们自发领取参与改造。他们将门前空地改造成精致的花园庭院,把路边砌成整齐花坛,铺上平整的步道砖,种上花草绿植,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公共区域的整治同样火热。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建设者”,主动清理沟渠、参与道路整改,还自发募捐2万余元资金用来改造环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昔日淤塞的臭水沟变身清水渠,坑洼路变成柏油路。如今的联盟村,环境美了,人心也更齐了。

从“空壳村”到“产业兴”的造血之路

11月的联盟村,正迎来蔬菜丰收季。3000亩白菜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成熟的白菜,采摘、装袋、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今年的白菜长势喜人,预计总产量达2万吨,总产值约1600万元。”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种植大户田金勇脸上满是喜悦。

这丰收的背后,是联盟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发展经济,孙昌洪带领村干部盘活闲置资源,将零散土地流转,建起蔬菜大棚,发展白菜、藜蒿、辣椒种植,形成规模化产业链。同时,清收30亩集体鱼池,采取自主经营模式养殖生态鱼,目前鱼池正在陆续起鱼售卖,预计总产值近20万元。

联盟村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吸引着人才回流,返乡青年田辉便是典型。他早年在外务工,看到家乡巨变后毅然返乡养羊。“村里藜蒿采收后的菜梗免费给我当饲料用,省下大笔成本,利润自然就高了。”如今,他养殖了100多只羊,每年产值在15万元左右。

产业兴了,村集体经济也“活”了起来。去年,联盟村集体经济收入已增长至12万元。“下一步,我们要增建大棚,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开发新产业,让村民的腰包更‘鼓’。”谈及未来的产业规划,孙昌洪信心满满。

从“生活闲”到“精神富”的文明新风

中午时分,位于村庄中央的议事亭廊内热闹非凡,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村里积分制度的细则。“修建这个亭廊,就是想和村民拉近距离,用轻松愉悦的方式和大家商量村里的发展。”联盟村妇女主席王小燕介绍道,这里不仅是民主议事的阵地,更是村民休闲聊天的好去处。

“我每天早中晚都会来这儿坐一坐,和大家聊聊天,心情非常舒畅。”联盟村村民朱前英平常就在家里带孙子,孙子上学后她便常来亭廊歇脚,和大家话家常。

生活里的“美”,除了茶余饭后的“闲”,更在于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盈。村里通过积分制度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将环境维护、敬老爱老等行为量化为积分,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让“人人参与村务”蔚然成风。此外,村里每逢节日会根据节日性质组织文化活动,如妇女节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等,既传承了传统习俗,又增强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结。

夜幕刚垂,村里的广场就已响起了欢快的音乐,朱前英早早来到广场,和姐妹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眼前的热闹场景,让王小燕感受到了村民们不断提升的生活幸福感,心里满是踏实与安慰。

从环境蝶变到产业振兴,再到乡风文明,联盟村正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动实践,绘就着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

来源:荆门日报(杨雷  孔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