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为官垱镇斋巷村的果园披上一层金辉。郁郁葱葱的枝叶间,一个个黄澄澄、沉甸甸的“红美人”果冻橙探出头来,吸引着八方游客。

“你看这橙子,色泽金黄,皮薄肉多,汁水特别充足!”游客袁女士捧着刚摘下的果冻橙,笑得合不拢嘴。她告诉记者,自己已是第三次来这里采摘,这次特意带上同事一同前来。“这里风景好、空气清新,果冻橙酸甜可口,摘一些回去给家人尝尝鲜,大家都特别喜欢。”说话间,袁女士又小心翼翼地摘下几个熟透的橙子,装进了采摘篮。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充满欢笑的“网红”采摘园,几年前却曾是果农马光龙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今年75岁的马光龙是这片五十余亩果园的“当家人”。从1996年开始种植椪柑,到1998年正式建园,他是当地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那时候,椪柑年产最高能达到五十万斤,听起来很风光,可我们是‘高产穷户’啊!”马光龙向记者倒起了苦水。
他清晰地记得,当时市场饱和,椪柑价格只有两三角钱一斤。“刨去成本,年年亏损,守着金山却过着苦日子。”回忆起往事,马光龙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高产,成了“甜蜜的负担”。

转机,在2019年出现。契机,来自几个从浙江带回来的橙子。
“当时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带回来一种叫‘红美人’的橙子,我们一尝,口感惊为天人!皮薄肉嫩,入口化渣,甜得纯粹。”马光龙说到这儿,眼睛亮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打听了一下,它的经济价值很高!”
敏锐的马光龙坐不住了,他立刻远赴浙江考察。这次考察,让他下定决心,要给果园来一场“大革命”——高接换种,全面引进“红美人”。
品种一换,天地宽。“我这个‘红美人’,每年10到11月成熟,甜度能轻松达到15到17度,非常受顾客欢迎。”马光龙摩挲着手里一个饱满的橙子,自豪地介绍。
效益如何?马光龙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白账:如今,果园年产“红美人”约五六万斤,虽然产量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但价格却翻了二十多倍,稳定在七八块钱一斤。“今年产值预计能有三十万元左右,这和当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经营模式也变了。过去是等人上门收购,看人脸色;现在是以采摘为主,顾客慕名而来,供不应求。产业火了,也带动了乡亲们就业。果园里,长期聘请了三四位村民务工,月工资三千元左右,采摘旺季还要请不少临时工。

夕阳西下,游客们满载而归。马光龙站在焕发新生的果园里,望着那片由“绿”变“金”的果林,脸上写满了踏实与希望。一颗小小的“红美人”,不仅甜了游客的舌尖,更鼓了果农钱袋,成为官垱镇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记者:王紫优 胡金艳
编辑:革格
审核:舒兵
